- · 《哲学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哲学研究》数据库收录[09/01]
- · 《哲学研究》收稿方向[09/01]
- · 《哲学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哲学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哲学研究》刊物宗旨[09/01]
朱渝阳:在耶拿,黑格尔成为黑格尔,体系大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朱渝阳介绍黑格尔生平 ,强调他的大器晚成 耶拿前期,黑格尔与谢林关系紧密,志同道合。两人不仅在1801年10月底11月合开了一门讨论课,而且在1802年还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
朱渝阳介绍黑格尔生平 ,强调他的大器晚成
耶拿前期,黑格尔与谢林关系紧密,志同道合。两人不仅在1801年10月底11月合开了一门讨论课,而且在1802年还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两人既是编辑也是唯一的作者,他们主张:“与非哲学的否定性特征相反,我们首先呈现的是哲学的范畴本质;然后尽可能多地顾及到哲学与一切文化的所有共同点。……我们要睁开眼睛看到,所有的科学通过哲学而真正重生。”
1801年7月, 黑格尔的第一本著作《差异》 在耶拿完成
责任编辑:李念
至此,黑格尔前《精神现象学》的学术历程已完整展现出来。1806年10月,耶拿战争前夕,黑格尔完成了《精神现象学》的写作。拿破仑的进入,耶拿的没落,不堪的私生活,这些都迫使着黑格尔离开耶拿。在班贝格短暂地做书报编辑之后,黑格尔转赴纽伦堡,担任一所文科中学的校长。在此期间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逻辑学》。1816年,46岁的黑格尔被任命为海德堡大学的教授。1817年,《哲学科学全书纲要》问世。1818年,黑格尔被普鲁士国王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31年逝世。
到耶拿半年之后,黑格尔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以下简称《差异》)。《差异》一文的出版,一方面标志着黑格尔从宗教神学框架向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标志着黑格尔通过参与当时最激烈的哲学讨论而正式登上哲学舞台。
1806年拿破仑攻入耶拿,之后黑格尔也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现象学》已经在这里完成,作为一个体系哲学家的黑格尔为人所知。“在耶拿,黑格尔成为黑格尔。”
1805年之后,黑格尔将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合二为一,转化成了一种容纳了形而上学的新型逻辑学:通过逻辑规定性的运动而达到对“绝对”的自我认识,这是辩证法思想的基本样态,也是后期《逻辑学》的初步表达。同时,在耶拿体系草稿三《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中,黑格尔关于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思想已初具框架,但具体术语还未出现。此时黑格尔也着手《精神现象学》的写作。
编辑:李念
谢林当时与当时家喻户晓的哲学大牛费希特保持着书信往来,1794年费希特担任耶拿大学教授,讲授知识学,并将讲稿寄给了谢林,谢林随后发表了一系列例如《论自我作为哲学的本源》等阐释费希特哲学的著作。1798年,年仅23岁的谢林因受到歌德青睐而成为了耶拿大学的(编外)教授。此时的黑格尔还在法兰克福做着无聊的家庭教师。虽然他就宗教神学的主题写下了一些表达其哲学思想的文章,但始终没有能够进入到哲学的世界中。
朱渝阳认为,这一时期的黑格尔虽然依然受到谢林很大的影响,但也逐步发展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例如,在《论自然法的科学处理方式,它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及其实证法科学的关系》(简称《自然法论文》)中,黑格尔首次提出了,“精神高于自然”。这与他在《差异》中将自然与理智相互并列的理论不同。
在最新出版的《黑格尔传记》一书中,作者克劳斯·费维克(Klaus Vieweg)写道,“在耶拿,黑格尔成为黑格尔”。30出头的黑格尔在耶拿大学度过了短暂的六年,却完成了向一位独立哲学家的转变。长久以来,学界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兴趣经久未衰,相比之下,耶拿时期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尽管以狄尔泰、卢卡奇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在20世纪初率先开启了青年黑格尔的研究。作为世界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者,黑格尔在耶拿的故事并不是秘密。前人对于他手稿、讲稿、残篇的整理、归纳已颇有成果——耶拿时期黑格尔的思想体系尚未成熟,但作为一种原初语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思想家的成长。
*一步一个脚印的感染力
1792年时,耶拿有哲学之都的美誉,被称为“塞尔河畔的雅典”
当时的德国大学,未获得教授职位的教师是没有固定工资,收入来源全靠开课时学生所交的费用。1799年黑格尔因得到父亲的一笔遗产才能在经济上支撑他在耶拿大学任职。1801年2月黑格尔通过授课论文资格答辩,获得了授课资格。同年10月,黑格尔在耶拿首次开设的课程是《哲学导论》《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报名上课的学生人数并不多。朱渝阳展示了黑格尔手稿中附录十余位听课学生名单。耶拿早期黑格尔的默默无闻从他寥寥无几的学生数量中也能一窥究竟。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2/0518/1175.html
上一篇:著名法哲学家约瑟夫·拉兹逝世,一生捍卫法律实
下一篇: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