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一个哲学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夜辰读书:公众号(yechen3007)欢迎加入,一起深度阅读 在这个世界上,1889年-1951年期间,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他叫维特根斯坦,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

夜辰读书:公众号(yechen3007)欢迎加入,一起深度阅读


在这个世界上,1889年-1951年期间,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他叫维特根斯坦,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举世公认为不世天才。奇怪的是与之同时代的人几乎没有几个能真正了解他,当今世界了解他的人也是凤毛麟角。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他、阅读他,与他的哲学理论没有一点关系,纯粹是被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所吸引。怎么样的一个人,才能活出这样的人生?

①一个天才家庭里的笨小孩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维也纳最富裕的家庭,家里有8个小孩,他是最小的一个。他的家里是当地音乐精英汇聚的殿堂,到处弥漫着人道和文化的空气,哥哥姐姐在文学艺术里浸润成长,每个都有着独特的天赋才能。最小的哥哥一战时失去右手,成为独臂钢琴家。唯有他4岁才开口说话,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差。他从小自卑于“天才包围着自己,自己没有天才”,尤其是3个哥哥的自杀,令他始终坚信“无法以天才的价值而生,应该放弃苟活的日子而死”。天才,还是死亡,对他来说是每时每刻都需要抉择的一个问题。他始终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并且为自己没有勇气自杀而感到羞耻。

②一个自小被问题纠缠的孩子

维特根斯坦8、9岁的时候,就不停的反复问自己“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这种对于现实哲学命题的思考,始终伴随和折磨其一生,不断驱使他刨根问底从本源处找寻答案。长大后,他把人生问题的困扰深藏起来,为了讨好父亲去学习了技术,一直处于压抑本性的状态,觉得自己对工程“既无感觉也无天分”。直到阅读了罗素的《数学原则》,他才释放出对根本问题的极大兴趣。犹豫中他找到了罗素,希望能够帮助他确认哲学的才能,找到为之献身的事业。罗素看了他写的一些东西,立刻就意识到他是哲学的天才,也是自己将来的接班人。

③一个迅速超越导师的学生

23岁时,维特根斯坦成为三一学院学员,罗素是他的导师。当时,罗素介绍著名逻辑学家约翰逊指导他,可他却说“第一个小时我就发现他没什么可教给我的”,而约翰逊的感觉是“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上起课来了”。作者神评论:他们两人的话的差别是“约翰逊是在挖苦,而维特根斯坦则完全是认真的”。仅仅过了一个学期,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师生角色就开始转变了。罗素的信件里写道:“当他俩讨论问题有分歧时,他总觉得维特根斯坦一定是对的”。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指出罗素著作《数学原理》的错误,走上开创自己逻辑哲学的道路,在逻辑学领域里他已超越了导师,令人震惊的是那时他只是一个24岁的本科生。后来,哲学家摩尔为了帮助他受聘剑桥,一同与罗素作为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官,维特根斯坦答辩中滔滔不绝讲完自己的理论后,走过去拍了拍主考官的肩膀说“别在意,我知道你们永远不会懂的”。摩尔在给校委的报告里写道:他的论文是一项天才工作……


④一个追求绝对完美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维特根斯坦的信念是:要么做出完美的东西,要么什么也不做。这种极端完美主义情节,与他要么以天才而生、要么即刻死去的心理是一致的。他的一生都在被死亡驱动着,才思泉涌创造力丰富的时候,他总认为自己即将死去,因而以彻底的专注投入逻辑创作,且一遍一遍的做着向别人解释的工作,解释自己证明了的东西让他几尽疯狂,可别人依旧无法理解,这也是《逻辑哲学论》为什么一直无法出版的原因。直到罗素勉强写了一篇引言,出版商才冒着风险出版了书,也许他们仅想出版的是这篇引言,可悲的是罗素终究也搞不清楚书里到底说的什么。当思考陷入困境,不能解决“全部逻辑的根本问题”时,他又觉得自己无权活着,至少没有了活下去的欲望。他的第二本书《哲学原理》一直未问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始终存在于被推翻和重构的运动过程中。

除了作哲学之外,10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他还自己设计房子,给他的姐姐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逻辑房子”,其认真程度竟然把工程师逼到崩溃地哭了,一个暖气设备一年时间才交付,原因是奥地利没人能造出他想的那种东西。

⑤一个主动奔赴前线直面死亡的人

维特根斯坦的一次蜕变,可以说源自战争。1914年,他在因疝气免服兵役的情况下,自愿加入奥地利军队,其初心是“做一点跟纯粹的智力工作不同的事”,将战争作为磨刀石“转变为一个不同的人”。在一战战场上,起初他几乎没经历战斗,令其无法忍受的是那些粗鲁的战友,与人友好相处一直对他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幸好一个夜里在船上操控探照灯的工作,把他解脱出来。此时,《圣经》和托尔斯泰的《福音书摘要》成为心灵慰藉,他领悟到了“心不动、天地不动”的境界,他的逻辑理论与宗教神秘主义就此结合起来。后来,他多次申请去战斗一线,如愿以偿在前线直面死亡。他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2/0206/1143.html



上一篇:维特根斯坦哲学总结,为什么他说:“哲学是一
下一篇:世界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真相只有通过哲学实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