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学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哲学研究》数据库收录[09/01]
- · 《哲学研究》收稿方向[09/01]
- · 《哲学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哲学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哲学研究》刊物宗旨[09/01]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近代哲学之十章太炎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认识论上,章太炎继承荀况的 " 征知 " 说,强调感觉是认识的源泉,而感觉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来源于外界事物对感觉器官的刺激,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正常人都具有相同的感觉器
在认识论上,章太炎继承荀况的"征知"说,强调感觉是认识的源泉,而感觉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来源于外界事物对感觉器官的刺激,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正常人都具有相同的感觉器官,因而其感觉也相同:"黄赤碧涅修广以目异,征角清商叫啸喁于以耳异,酢甘辛咸苦涩隽永百旨以口异,芳苾腐獒腥蝼膻朽以鼻异,温寒熙湿平棘坚疏枯泽以肌骨异,是以人类为公者也。"(《訄书.公言》)章太炎进一步指出,当感官没有与外物相接,没有产生某种感觉时,决不能说外界事物不存在,例如,"不见其火,而不得谓之无色" (同上)。如果感官出了毛病,不能正常反映外界事物,也不能因此认为外界事物没有恒常性。例如,视力正常的人看火焰是红的,但有眼病的人看见火光为青色,决不能因此而认为火的颜色因人而异:"见者异其光,而不得谓之天恒之色。"(同上)章太炎还指出,人们由于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感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喜食酸味的人对一般人觉得酸的东西会不觉得酸),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被感觉的事物及其性质的客观性和确定性。
在肯定感觉为知识之源泉的同时,章太炎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因此认为需要进一步提到理性阶段:"夫物各缘天官所合以为言,则又譬称之以期至于不合,然后为大共名也。虽然,其已可譬称者,其必非无成极,而可恣膺腹以为拟议者也。" (訄书.公言》)他认为,感觉器官("天官")与外物相接("所合")是进行推理、形成概念("言")的基础,用推理方法("譬称")得到的是抽象性更大的普遍概念("大共名"),它尽管与具体感觉不同,但却不是没有客观依据和标准("成极")。亦即,理性认识的内容同样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的。
章太炎认为,概念的形成必须经过五个阶段,即触(五官同外境相接触)、作意(意识的警起)、受(领纳外境所给予的现象,形成感觉)、想(取境为象,形成知觉)、思(运用思维,考察事物的共同本质,形成概念)。
后来,他又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名之成,始于受,中于想,终于思。" (《原名》)由此出发,他在认识论上既反对先验论,也反对狭隘经验论。例如,他对清初学者颜元注重实际经验、批评理学家脱离实际地以书求道的观点十分赞许:"自荀卿而后,颜氏则可谓大儒矣" (《訄书.颜学》)。
但同时,他又批评颜元鄙视理论思维的倾向:"独恨其学在物,物物习之,而概念抽象之用少。" (同上)他指出,如果轻视书本知识,不研究抽象的理论,而只是"物物习之",结果就会像中国先秦和欧洲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那样,把水或火等具体物当作世界的本源,把特殊的东西当成普遍的原理;长此以往,学术就不会有进步。显然,他对狭隘经验论的这些批评是正确的,更可贵的是,章太炎还提出"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的思想,认为"人心进化,猛晋不已。以名号言,以方略言,经一竞争,必有胜于前者。"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906年以后,章太炎在认识论上开始抛弃早年的立场。他依据康德先验统觉学说认为,感觉印象"必有原型观念在其事前,必有综合作用在其事后。" (《四惑论》)而"原型观念"则是先天存在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1/0809/995.html
上一篇:苏格拉底的哲学天空
下一篇:法国高中会考作文的教条与思辨:是哲学思考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