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忠诚捍卫者与无私奉献者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哲人追“思”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忠诚捍卫者与无私奉献者 ——潘梓年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冯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一片丹心:矢志不渝的马克

  【哲人追“思”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忠诚捍卫者与无私奉献者

——潘梓年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冯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一片丹心:矢志不渝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从北京大学旁听生到一名共产党员。潘梓年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在父亲的私塾中学习“四书五经”。受辛亥革命影响,潘梓年对新知识和新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要外出求学,先后到上海的私立大同学校和龙门师范就读。但作为长子的家族责任感使潘梓年牺牲自己的前途,在读完书后回到家乡任教,一边照顾老人,一边为二弟潘菽挣取学费,使二弟有了读书的机会。1920年,受五四运动影响,潘梓年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了三年的旁听生,主要攻读哲学、逻辑学和新文学,为后来的革命之路和学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开启了他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逻辑学研究的序幕。3年后,潘梓年被介绍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教书,他为学生作的新文学讲演深受欢迎,讲演稿被整理成册并出版,即后来的《文学概论》。1926年,在大革命的召唤下,潘梓年决心从北京奔赴广州直接参加革命,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身体原因,遗憾未能如愿参与北伐。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献身革命的精神开启了其一生忠诚为党的革命生涯。

潘梓年又名宰木、定思、弱水、任庵,1893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38年负责创办《新华日报》,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第一任学部副主任(主持学部常务工作),也是哲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筹备创办了学术杂志《哲学研究》。潘梓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是我党在新闻、教育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和卓越先驱,为推动哲学研究事业不遗余力,作出了杰出贡献。

不同出版社出版的《逻辑与逻辑学》封面书影。资料图片

扫描二维码?查看哲学版更多内容

从普通的共产党员到顽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入党后,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潘梓年回到家乡宜兴任县教育局局长,暗中担任中共宜兴县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利用合法身份不断奔走于南京和宜兴之间,发起广泛的思想动员工作,为宜兴起义做了大量的组织准备。1927年9月,潘梓年返回上海负责《北新》《洪荒》等进步刊物的主编工作,发表了多篇社论,为日后的办报办刊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在斗争中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自1929年到1933年,潘梓年在党的指示下多次易职,历任华南大学创办者、“社联”(社会科学联盟)负责人、“文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真话报》总编辑。由于叛徒出卖,潘梓年和文学家丁玲被捕入狱,他在狱中经历了特务们的辣椒水灌喉、电刑等多种严刑逼供,仍如“入定老僧”般泰然自若,对国民党蓄意散布的谣言置之不理,甚至写下了《咏雪》诗激励狱中难友坚定理想信念:“一片一片又一片,飞上河山皆不见;前消后继更凶猛,终把河山全改变。”直到1937年国共合作,被囚4年有余的潘梓年才被营救出狱。狱中4年,他尽管身心饱受摧残,但仍然保持着积极的学习状态,撰写了三十多万字的《矛盾逻辑》(出版时改名为《逻辑与逻辑学》,1938年再版曾改名为《逻辑学与逻辑术》,后仍沿用原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潘梓年与艾思奇、李达等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道,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普及、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共产主义战士到党在新闻、教育战线上的卓越先驱。潘梓年出狱后,在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下,开始与章汉夫筹办《新华日报》,后经党中央批准被任命为新华日报社社长。《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大型机关报。从报纸筹办开始,他辗转南京、武汉、重庆等地,为争取出版和言论公开不断与国民党进行拼死斗争:在率领工作人员向重庆撤退时受日机袭击,他亲眼看到25名同伴不幸遇难,并饱受失去至亲胞弟之痛。在《新华日报》办刊的九年多时间里,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写下数百篇社论、短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纲领,广泛报道中国共产党在生产建设中的成就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在革命中取得的赫赫战绩,深刻揭露国民党妥协投降、出尔反尔的丑恶行径。在潘梓年的全力推动和努力下,《新华日报》成为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扩大统一战线的强大舆论宣传阵地,在战争年代教育了整整一代人。1948年12月,潘梓年在《新华日报》停刊一年多之后被组织派往河南筹办中原大学,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49年5月调到武汉,历任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等职位。直到1954年,潘梓年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负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筹建工作。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第一本哲学理论刊物《哲学研究》于1955年3月创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哲学研究所于同年6月和9月成立,潘梓年任学部副主任和哲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他在担任哲学研究所所长的十多年里,除了行政工作和领导工作之外,仍尽心竭力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传播,积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撰写了《大家来学点儿哲学》《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最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著。1958年,年近古稀的潘梓年不顾自身年事已高,与助手、研究生一道,赴郑州、开封、洛阳等市县郊区开展农村调查,历时长达两个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现实问题,正确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1/0315/759.html



上一篇:哲学中的20个主义,一起感悟哲学智慧,学习哲学
下一篇:北大哲学硕士邓文庆毕业后选择出家,父母拦不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