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聪明人不得不知的5条处事哲学,背下来,受用一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感悟 背下来,受用一生... 唐代著名诗人施肩吾在《西山群仙会真记》中写到: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

感悟

背下来,受用一生...

唐代著名诗人施肩吾在《西山群仙会真记》中写到: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短短几句,写尽人生道理。

包容、谦虚、平和、潜心、镇定,这五种心态,正是一种心清眼明的处世之态。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是接纳他人三观的胸怀,是包容他人错误的气度,是审视自己的胆量。

人生而不同,当人与人之间,因差异而矛盾冲突时,能够求同存异,就是一个人心有容量的体现。

唐太宗李世民与臣子魏征常常在朝堂之上为政事争得面红耳赤。

有次唐太宗争输了,十分生气,但碍于自己“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还是忍住了没发脾气。

下朝之后,唐太宗向长孙皇后诉苦说:“我迟早杀了这个妄言之徒!”

出人意料的是,长孙皇后并未立刻出言劝阻,而是回到卧室,穿上华服后向唐太宗行跪拜之礼。

唐太宗惊诧不已,忙问为何,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君主贤明,臣子才会正直,魏征这么正直,正是由于陛下贤明啊!”

李世民恍然大悟,转怒为喜,重赏了魏征。

李世民没有因为君臣之间意见的不合,对魏征予以否定甚至惩罚,而是能听进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正是他身为君王宽宏大量,虚心纳谏的体现。

也正是如此,才有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

《淮南子》中有言:“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宽者容仁,不以差异而驱之,不以意左而怒之。

宽广的胸怀有海纳百川的魄力,有求同存异的追求,有合作共赢的智慧。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鲁迅曾说过:“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鲁迅的意思是说,用恭敬礼让的态度对待众人,用博大无为的境界对待世间万物。

处世上,一个人如果能谦恭礼让,便能够得到许多人的青睐和帮助。

学习上,一个人只有保持谦虚,才能够学到万事万物的本质。

战国时,燕昭王向郭隗请教如何使国家强盛。

郭隗说:“三皇五帝将大臣当做老师一样看待,有德的君主将臣子当做朋友一般交往,强大的盟主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亡国之君才会将臣下视同罪囚。听凭大王选择。”

燕昭王说:“寡人愿意学习,却没有好老师。”

郭隗说:“大王真要有志于国家富强的话,我愿意为天下的读书人开路。”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筑宫室,待之以师礼。不到三年,很多贤士纷纷前来效命。燕昭王重用苏秦、乐毅等贤能大臣,上下一心,韬光养晦,造就了燕国一时盛世。

满招损,谦受益。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杨时“程门立雪”求教,徐悲鸿听从老农意见改画鸭子……从古至今,谦虚一直是被世人奉行的处世准则。

正所谓,“虚心七窍通”。虚心的人一向大有人缘,能学习各家之所长,迅速壮大自己。

唯有虚心学习,谦以待人,方能容纳天下一切善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作家林清玄曾说: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这世上没有完全如意的人生,只有平和的心境。

一个人只有学会让心平静下来,才能更好地总结过去,看清未来,认识世界。

陶渊明就是一个拥有平和心境,一生追求自由和惬意的人。

从古到今,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朱熹、欧阳修,近代的鲁迅、梁启超、林语堂,都对他极其推崇。他写的《桃花源记》,是中国人梦想的“世外桃源”。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高官厚禄,远离喧嚣的尘世,隐居乡野,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只要心态平和宁静,自然就会觉得所处的地方僻静了。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1/0308/731.html



上一篇: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基于一种否定哲学,最终
下一篇:叔本华:哲学帮我节省了许多开销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