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佛缘专栏:唯识哲学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群手脚添上枷锁的囚徒,被关押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中。他们都不知道被囚禁的原因,只知道自懂事以来,就是如此。他们的身躯除了负着沉重的枷锁,就连脖子也被牢牢地绑
一群手脚添上枷锁的囚徒,被关押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中。他们都不知道被囚禁的原因,只知道自懂事以来,就是如此。他们的身躯除了负着沉重的枷锁,就连脖子也被牢牢地绑住而不能挪动,结果只能无止境地朝着面前的洞壁,消磨时间。偶尔有些人会在他们身后提着火把进进出出,也许是给他们送食物或是来监视他们的活动,这时候囚徒们就可以看到眼前的洞壁有光影在闪动,以及听到周遭各式各样的声音。
他们与生俱来所感知的世界就是由这种光影和声音构成的。其中一些聪明的囚徒或许能从他们所感知的光影中,归纳出一些规则,还会因为和其他人分享自己伟大的发现而获得赞赏。可是如果当中的一位囚徒有幸被释放,走出黑暗的洞穴,当他看到外边世界的灿烂阳光、绿油油的草原,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他会不会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冲击而情愿重回他熟识的洞穴呢?
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寓言,寓意人很多时候执迷于表象,把所感知的世界归纳为普遍真理。而哲学精神就是不要拘泥于感官,把认识宇宙的话语权重新归属于心。
佛学研究可以从2个面向来前进:哲学上的研究和宗教上的研究。所谓宗教的研究,它所指涉的是宗教组成的要素,例如权威性的经典和特定的仪式。这又会辐射出语言、历史、社会方面等等不同范畴的学问。哲学的研究则是重于概念的分析,例如「无我」、「空」和「唯识」都是学者的研究课题。「哲学」一词深入人心,普罗大众常常把它挂在嘴边的,我们不难听到身边的人说「这就是我做人的哲学」、「我的经营哲学是如何、如何」,简简单单的生活态度或处事方式被冠上「哲学」二字后,仿佛便提升到另一层次。可是从古希腊发展至今有2500年以上历史的哲学,其精神比它的表义更为深邃。
“Philosophy”是由两个希腊文的构成, “philo”(爱)和“sophia”(智),所以“philo-siohia”就是「爱智」的意思。“Philosophy”在19世纪,由日人西周先以音译翻成「斐卤苏比」,但有音无意,很难在人们心中扎根。可能是从宋儒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得到灵感,人们希求的是贤德之才, “philo”也可以解为「希」;而在《尔雅释言》,「哲,智也」,故“sophia”亦可解作「哲」,从而启发西周把音译改成意译的「希哲学」,后来再简化为「哲学」。
人的生命或认知都是有极限的,而哲学赋予人类一种超越性:超越五官的感受,以逻辑、理性对外界探索。当仰望穹苍,感念到生从何来,一种唯物观点的本体论开始萌芽。宇宙理应是由一太初的存在,开展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晨,古希腊哲学就是由此对宇宙本源的探究而来。在公元前七世纪,对于宇宙本源的太初问题,有「哲学之父」之称的泰勒斯说:「太初就是水」,赫拉克利特则认为是火,发展到德谟克利特,已经是越见接近现代科学,他以为原子就是宇宙的本源。水、火、原子等。这正正就是哲学对知识探求的勇气象征,一切科学的先驱。
可是唯物论往往在「人和物」的关系中,把重点放在后者,例如:唯物论者如果被问到火车为什么会前进?他们的答案每每以机械论为基底,说:火车往前进,是因为按照着路轨前进,而不考虑人的意志因素。但试问车厢内如果没有怀着不同心情和目的的乘客,讨论火车的前进又有何意义呢?相对于唯物论的是唯心论。
公元前5世纪,唯心论的雏形在希腊渐见,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灭,把精神和肉体二元化,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生命的开端,永恒的灵魂在生命间穿梭,带出唯心的哲学氛围。在「人是存在于宇宙中还是宇宙存在于人中」的疑惑,心被赋予更重要的角色。而在差不多时期的东方,对现象界的否定思想也开始被论及,在记录佛陀教诲的《法句经》开首就说:
心有境空,万法唯心,经历「有」、「空」二时的方便说,到无着和世亲时期大乘佛法,正式踏入被誉为佛陀的了义教说的唯识思想。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0/1001/457.html



上一篇:黑格尔关于哲学的七个比喻
下一篇:曲阜师大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