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学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哲学研究》数据库收录[09/01]
- · 《哲学研究》收稿方向[09/01]
- · 《哲学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哲学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哲学研究》刊物宗旨[09/01]
重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读宫敬才教授新著马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宽广的研究态势。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尽管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宽广的研究态势。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尽管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范式和重心一转再转,但由于种种内因外缘的关系,马克思思想视域中的经济哲学竟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近读宫敬才教授新著《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共三编十二章,48万字)一书,才真正体会到马克思文本中蕴藏的丰富思想,特别是经济哲学思想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而这种被遗失的遭际对马克思哲学研究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缺憾。作者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不仅异常丰富,而且创新性极强,挖掘、整理和阐释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精神资源,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成为一条必然的创新之路。由此,作者立足于马克思的文献,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文献,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和理论框架,全景式地考察了这一思想体系的相关知识,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克思经济哲学指明了方向。
一、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因何被“遗忘”?
据作者观察,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而这种切割不但肢解了完整意义上的马克思学说,而且在理论上遮蔽了包括有历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甚至工艺学等等在内的具有丰富内容的马克思思想体系。具体到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作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被遗忘和遮蔽有其历史和现实双重原因:就历史原因来看,由于无产阶级政党在面对外在敌人时生存与胜利的需要,学术研究让位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特定的情势不得不将马克思本人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作出“虚无化”的处理,而这种处理简单地说分别由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三个阶段完成;就现实来看,从前苏联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员依据培养速成专家的培养模式,除固守马克思哲学经典著作之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没有哲学,专业背景的局限与知识面的狭窄都使得阅读如《资本论》这样的经济学著作存在困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既无能力又无兴趣到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去发掘和整理另一番景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这个基本观察下,作者着重提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精神遗产问题,即从马克思思想演化的视角表征经济哲学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例如作者认为,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直到逝世,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每一次质的飞跃和相对集中的表达都与政治经济学相关,他所从事的工作是“哲学的政治经济学化和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化”。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进一步认为,马克思开创的经济哲学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范式和传统,“让普通劳动者说话”、“改变价值中立的所谓实证主义经济学研究”、“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关系下掩盖的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就成为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价值前提和出发点。
二、重新理解马克思对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及其结果
“市民社会”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领域“出镜率”极高的一个概念,然而人们在疏于考据和实证的情况下频繁使用市民社会概念,引发了诸多误解和不一致。本书的另一着眼点是通过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使用和理解重新诠释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经济哲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首先,作者详细考察了市民社会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认为市民社会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2—16世纪本真或原生态意义上的市民或市民社会,17—18世纪君主集权前提下臣民社会的市民社会,法国1789年大革命以后形成的公民社会中的市民社会。如此梳理绝不是多余的,正如作者所言,“不了解市民社会的概念的起源、流变及其社会历史基础,就不可能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其次,作者分析得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运用已经在以黑格尔为主的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全新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即颠倒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命题的同时,得出普通劳动者及其劳动是市民社会真正和最终的基础,“劳动基础论”和“劳动者主权论”才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的真正性质和内涵。只不过,马克思语境下的“市民社会”在基于和黑格尔法哲学“较劲儿”的层面上暂且使用这一概念,但实质是在“市民社会前加多少限定词都不会符合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结果的客观实际了”。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30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