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学研究》栏目设置[09/01]
- · 《哲学研究》数据库收录[09/01]
- · 《哲学研究》收稿方向[09/01]
- · 《哲学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哲学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哲学研究》刊物宗旨[09/01]
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内涵及特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活动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使得人类第一次真正具有了光辉灿烂的理论学说,指引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给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马
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活动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使得人类第一次真正具有了光辉灿烂的理论学说,指引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给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哲学的美学和文艺学思想散见于各个理论学说和著作中,自成严谨、完善的理论体系。自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时至今日,已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表现出了科学的真理性和无畏的革命性。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的不断扩大,本来持不赞同意见的西方美学家也开始关注和认可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讨论艺术与经济生活的关系和历史变化,还是站在社会集团内部差别和冲突的立场上来讨论,马克思主义方法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由此推动文化发展,使世界观、哲学思想、宗教理念以及道德等发生改变。当前,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本身蕴含的审美思想,是我国制定文艺政策最为重要的根据之一,也是当前我国艺术理论学者和艺术家开展学术研讨和艺术实践的指导思想。无论基于哪个角度和立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来源
与其他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并非凭空诞生,有其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是西方世界对“美”的认识的重要集成,是在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历代美学家审美思想观念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要深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精髓,就必须在西方艺术哲学发展史中寻求其根源。
在资产阶级的主流思想中,社会矛盾和冲突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分裂和冲突。要想使得社会和谐,则必须做到人性的和谐。因此,在西方思想家看来,科学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根本途径就是改造人性,在改造过程中,还必须通过审美和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人性改造,进而推动社会改造。这一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有某些共通之处。以下分别对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美的理解作分析比较:
(一)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对美的理解
何为美?公元前六世纪末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斯拉学派提出“美是和谐”,并且“万物皆数”,美的“和谐”即是“数”的“和谐”。这种看法影响极其深远,一直被西方美学家奉为“美”的圭臬。在社会动乱时期,人性泯灭,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追求目标,希望能获得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并以基于这种环境中产生美的观念,来畅想理想的人性、社会和艺术。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学者卢梭从以“自然主义”为核心的教育观衍生出“以自然为美”的美学观,认为美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率性而自由发展的人,即具有自由自主精神的人。“实践论美学认为美育的目标在于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从而使人既能以豁然的态度来面对纷繁操劳的社会生活,又不至于空谈审美而脱离社会。”[1]判断力批判(美学)、纯粹理性批判(哲学)、实践性批判(伦理学)是康德三大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判断力批判是介于后两大批判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康德看来,人类的情感审美活动,是一种独立的中间状态,既不同于认识活动,也不属于实践活动,它只是连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间载体,将现象界与物体即自然领域和自由领域之间的对立状态进行了调和,连接彼此。美学作为一种中间活动,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感性的成分,同时也包含了认识属性和意志属性,使得审美既符合自然之美又从于自由之美。[2]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意义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承担了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调和对立矛盾的功能。席勒从改造现实社会和艺术的需要来阐释其美学理论,认为美与艺术是社会与政治改革惟一有效的工具。他提出政治领域的一切改革都应该来自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支配之下,人的性格怎么能够高尚化呢?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国家没有为我们提供的工具,去打开不受一切政治腐化污染保持纯洁的源泉。“这一工具就是艺术,在艺术不朽的范例中打开了纯洁的泉源。”[3]席勒认为美学是一种能够对人性进行感化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推动理想社会建立的一种途径。人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在自身建立一种和谐的人性,进而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这样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向往,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流文化思潮,即资本主义思想家不能正确面对社会矛盾。对此,他们选择了回避,他们想要提出一致的美学理想、人的理想以及社会理想,但实际上三者并没有达成一致,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本源的认识问题。面对社会矛盾,他们没有选择从社会现实入手,而是选择了从人的精神世界着手,希望从此处寻得通往人性理想的方法和途径,因而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片面的审美和艺术观念,错误的安放了一系列不合实际的功能和追求,寄希望以此实现理想追求。[4]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0/1227/636.html
上一篇:诗歌与生存之道——评《里尔克诗歌的诗学与哲
下一篇:骄傲真使人落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