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儿童哲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困境及出路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随着儿童哲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等相关组织机构的成立,儿童哲学从一门较少人关注的学问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前沿和热点话题。儿童哲学在国内的实践也风

近年来,随着儿童哲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等相关组织机构的成立,儿童哲学从一门较少人关注的学问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前沿和热点话题。儿童哲学在国内的实践也风生水起,不少中小学校开始延请专门的儿童哲学教师开设儿童哲学课程,然而在学前教育领域,儿童哲学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厘清和解决。

一、何谓儿童哲学

对于“儿童哲学”一词,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作为舶来品,对儿童哲学的理解自然需要从欧美学界寻找支撑。由于美国和欧洲在文化背景、哲学传统、家庭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区别,因此一般认为儿童哲学可以分为美国的儿童哲学和欧洲的儿童哲学。[1]

美国的儿童哲学,英文可翻译为philosophy for children,意为“给儿童用的哲学”。20世纪60年代,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的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意识到当时的哲学只是一种供少数专家学者专门谈论的内容,而无法对更广泛的青少年学生产生实际的价值,并且等进入大学之后再向学生教授哲学已经为时已晚。因此,他开始采用一种独特的哲学小说(推理小说)的形式来帮助儿童进行推理的学习,掌握推理的技巧。这种哲学小说采用浅显的文字叙述,以生活场景中主人公与同伴、教师针对某一问题的对话和讨论为故事发展的线索,揭示主人公思想的转变和推理技巧的成熟。总的来说,美国儿童哲学旨在发展出一种适合儿童理解的哲学文本,从而为儿童提供连续的、系统的思维训练,帮助其掌握逻辑推理的技巧。

欧洲的儿童哲学,英文可翻译为philosophy with children,意为“伴随儿童的哲学”。欧洲的儿童哲学诞生于美国的儿童哲学向欧洲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欧洲承袭自古希腊的哲学传统和相对保守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伴随儿童的哲学”揭示了儿童与哲学的亲密关系,它指的是儿童作为参与者,和成人共同进行哲学探讨,因此哲学就不只是成年专家学者的专属,而成为儿童也可以思索和交流的内容,成为儿童可以用来发展他们自身的材料。欧洲的儿童哲学在于拓展哲学的受益范围,使哲学成为一门人人(特别是儿童)都可参与其中的事业。它通过儿童和教师对一些日常所用概念的探讨,帮助儿童认识各种问题,使儿童获得智能上的发展。相比于美国儿童哲学对思维形式的强调,欧洲儿童哲学更关注思维的实质性内容。

二、儿童哲学的实践本性

华党生等人在《儿童哲学的内涵及其哲学预设》中指出,就其属性来讲,儿童哲学属于一种实践哲学,它“不是形而上的思辨哲学,是应用层面的实践哲学,是行动哲学”。[2]如果我们把哲学大体上划分为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两种的话,那么实践哲学不同于理论哲学的地方就在于,在理论哲学的内部,理论对于实践具有绝对的优越性,理论是首位的,实践依附于理论而存在,它的作用是按照真理性知识而行动,因此实践是理论的延伸,是次要的;在实践哲学中,实践对于理论具有优先性和优越性,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缺失了实践的理论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且理论的发展最终也要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回归于实践,才能完成其使命。正如詹栋梁所言:“研究儿童哲学,除了认识或了解儿童哲学外,还要能应用儿童哲学,这样才能完成儿童哲学研究的目的。”[3]

应当说,儿童哲学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实践的本性。李普曼创立儿童哲学的发端即是出于对现实社会和教育现状的观照,他于1970~1971年在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尔的兰德学校教授学生如何思考和推理,开展公开实验,投身于儿童哲学的实践。在1974年儿童哲学促进协会成立之后,他和安妮·夏普等人合作编制K-12年级的学生阅读用本和教师操作手册,为儿童哲学在美国和全球的实践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素来就有在中小学进行哲学教育的传统,因而随着李普曼儿童哲学思想的传入,原有力量得以迅速整合,从而形成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儿童哲学运动。

儿童哲学在国内的实践肇始于云南省昆明市铁路局南站小学。20世纪末,该校在对传统课程教学与儿童哲学课堂教学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后,“决定从国外引进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在南站铁小开设,成为全国首家开设‘儿童哲学’课的学校”[4]。随后,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浙江省温州市瓦市小学等校也纷纷开始探索儿童哲学的本土化实践问题,组织力量研究编制适合于中国儿童的儿童哲学校本课程。2014年开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尝试在学校所有学科内进行“儿童之问、之思、之学”的教学研究,试图走出区别于李普曼(P4C)和马修斯(PWC)的儿童哲学“第三条道路”。[5]近年来,浙江、江苏、河南等地一些学校也开始实践儿童哲学。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0/1001/461.html



上一篇: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的使命担当
下一篇:有关“国学”的几个问题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